“兰,我可能回不来了。”
这是1948年秋天,陈然写给妻子郑兰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的第一句话。纸张已经泛黄,字迹却依然清晰,一笔一划透着平静的决绝。那年他39岁,生命如烈火般燃烧,却已预见即将到来的永夜。
这封信没有长篇大论的革命道理,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。它是一个即将赴死的丈夫,留给挚爱最后的叮咛与告白。
“不要为我悲伤。”他写道,“我们走过的路是对的,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再失去父亲,让千千万万个妻子不再失去丈夫。”他把个人的悲剧,放在了宏大而光明的愿景里,试图减轻妻子一丝一毫的痛苦。
他絮絮地叮嘱着生活琐事:天冷了,记得给自己和孩子们添件厚衣裳;胃药放在老地方,痛起来不要硬扛;若有机会,把乡下的母亲接来同住……这些最平常的牵挂,在此刻读来,字字锥心。他是一个革命者,更是一个丈夫、一个父亲、一个儿子。他对人世间有最深的眷恋。
信的中间,他的笔锋变得格外温柔,回忆起两人在西湖边初次散步的夜晚,月光洒在湖面上,他说那时的她,“眼睛比星星还亮”。他感谢她这些年来毫无保留的支持与理解,让他能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的使命。“能与你相伴这些岁月,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。”
而在信的最后,他留下了最终的嘱托,也是让后人读来无不泪目的部分:
“教育我们的孩子,要他们正直、勇敢,要他们爱这个国家,爱这里的人民,无论将来遇到什么,都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。不必告诉他们父亲去了哪里,只需告诉他们,父亲爱他们,非常非常爱。而对你,我只有一句:好好活着,替我看一看,我们为之奋斗的新世界,那该多美。”
落款处,只有简单的两个字:“陈然”。
这封信几经周折才送到郑兰手中。而那时,陈然已在那所著名的“白公馆”监狱里受尽酷刑,坚贞不屈,最终英勇就义。他用自己的生命,践行了信中的誓言。
这封家书,后来被保存了下来。它不仅仅是一封情书,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。它让我们看到,革命者的内心并非只有钢铁般的意志,更有似水的柔情。他们牺牲了小我的团圆与幸福,正是为了换取亿万人的团圆与幸福。
那句“替我看一看新世界”,如今早已实现。而这封穿越了七十多年风雨的家书,至今读来,依然滚烫,让人热泪盈眶。它记录着爱,记录着信仰,记录着一个人如何用生命,书写了对家国最深沉的表白。